外部經濟環(huán)境的持續(xù)惡化,內部宏觀調控和結構調整政策的持續(xù)進行,成為影響國內市場信心的兩大因素。國內市場(尤其是資本市場)人士不斷在追問:中國的宏觀政策是否會轉向?何時會轉向?
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宏觀調控要“預調微調”,這曾帶給市場一線希望,認為宏觀調控放松很快就會到來。但從“微調”的領域和做法來看,調整僅限于小微企業(yè)融資支持等局部領域,并不足以帶來整體宏觀政策的逆轉。在國際市場負面消息不斷之下,至少從國內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,市場信心重歸落寞。
日前,分管金融工作的王岐山副總理的兩次講話又引起了市場的關注。在成都舉行的第22屆中美商貿聯委會上,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表示,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嚴峻,確保經濟復蘇是壓倒一切的任務,不平衡的復蘇比平衡的衰退要好。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,自身經濟平穩(wěn)發(fā)展就是對世界的積極貢獻。雙方應同舟共濟,以實際行動反對貿易保護主義,避免經濟問題政治化。
在此之前,王岐山副總理在湖北宜昌也曾發(fā)表講話,他說,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十分嚴峻,不確定之中可以確定的是,國際金融危機引發(fā)的世界經濟衰退將長期化。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對外依存度很高的國家來說,關鍵要認清形勢,把自己的事情辦好。
雖然王岐山副總理在成都的一番話是對美國講的,但國內市場聽出了弦外之音,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高層對經濟增速放緩感到擔憂。結合他在宜昌的講話,國內有相當多的研究界人士和市場人士認為,中國經濟的下行正在引起決策層的擔憂,隨著中國經濟數據的繼續(xù)回落,宏觀政策上的微調將會持續(xù),而市場期望的政策拐點也正在逼近,很可能很快就會到來。
我們注意到,資本市場對此給出了更“激進”的解讀:王岐山副總理“確保經濟復蘇壓倒一切”的講話,透露了中國政府對經濟發(fā)展重視程度很高,預示著如果經濟出現下滑苗頭,政府層面上將會出臺相關措施,不排除調整貨幣政策,以刺激經濟發(fā)展,這將對A股產生利好影響。據媒體最新透露,中國央行可能下調浙江部分中小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,這可能被市場解讀為央行政策轉向的開始。
不過,在安邦研究團隊看來,如果僅從領導人的講話就預測出宏觀政策的轉向,這未必太失之簡單。中國政府之所以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堅持宏觀調控,是基于對中國經濟很多深層問題的深刻認識,以及對于中國經濟所處歷史階段的大判斷。
我們認為,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極為復雜,外部環(huán)境惡化與內部經濟轉型壓力同時作用于經濟政策。從中國政府來看,經濟政策有兩個“核心目標”要保。阂皇潜=洕皇佟V袊洕鏊僖啪,但不能過低,否則會引發(fā)社會問題;二是保銀行不出問題。中國以國有銀行為主的銀行體系,掌控著中國經濟發(fā)展的金融資源,只要銀行不出問題,就出不了大事。
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(zhàn)來自內部,這也是為什么王岐山副總理強調中國要“把自己的事情辦好”。近期,有人提出中國經濟面臨三個“10萬億”的問題——銀行體系之外循環(huán)的資金有10萬億,房地產相關貸款有10萬億,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有10萬億。對這些數字雖然還存在爭議,但其中反映的國有企業(yè)吃銀行、地方政府吃銀行的問題卻是客觀存在的,在一定條件下,這很可能變成現實的風險。面對這些問題,結構調整必須大刀闊斧地推進。
我們還認為,通脹問題的重要性依然不能低估。中國經濟目前的許多問題來自此前的強刺激政策,信貸井噴、投資井噴、資產價格高企的后遺癥仍然嚴重;衡量通脹的CPI數據,無法真實全面地反映現在的物價壓力,油荒、電荒、煤荒持續(xù)至今,都意味著中國的通脹被低估了。這都會限制中國政策轉向的可能。
最終分析結論(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):
總體來看,中國經濟保增長的問題不大,經濟調整則是主要矛盾。雖然央行可能會在局部領域有所松動,但我們認為,中國的政策拐點還沒有到來,中國政府對任何全面的政策轉向都要極為謹慎!
來源:中國經營網